为了让智人们能更好地在日晒雨淋中劳作与出行,老人带领智人做蓑衣现在缺个斗笠,所以老人带着智人们去寻觅合适的材料。
他们穿梭在竹林间,挑选那些粗细适中、质地坚韧且竹节均匀的竹子。竹子的柔韧性好,又足够轻便,是制作斗笠的上佳之选。选定竹子后,众人齐心协力将竹子砍伐下来,并搬运回部落。
回到部落,制作斗笠就正式开始了。第一步是对竹子进行加工处理。先把竹子截成合适的长度,每一段大致是斗笠半径的长度左右。接着,用柴刀小心地将竹子破开,削成宽窄均匀的竹篾。竹篾的宽窄直接影响斗笠的精细程度与牢固程度,所以老人一边削,一边向智人们强调着技巧,要确保竹篾既不会太宽显得粗糙,也不会太窄而容易折断。削好的竹篾还要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得更加柔软,便于后续的编织操作。
编织斗笠的关键在于起底。老人先拿起几根竹篾,以交叉的方式摆放好,嗯,跟编竹篮差不多,然后开始一圈一圈地编织,逐渐形成斗笠的底部圆形框架。在编织过程中,要不断地添加新的竹篾,并且把每一根竹篾都编织得紧实有序,使底部的结构牢固稳定。智人们围在老人身边,认真地看着、学着,也纷纷动手尝试,遇到编错的地方,老人便耐心地指出并帮忙纠正。
底部编好后,就开始编织斗笠的帽身了。此时,编织的角度和竹篾的走向要有所变化,要逐渐向上收拢,让斗笠呈现出一个倒扣的圆锥形状。老人手法娴熟,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将它们编织得错落有致。智人们紧跟其后,模仿着老人的动作,虽然一开始略显生疏,但慢慢地也掌握了诀窍,斗笠的帽身就在众人的努力下一点点成形了。
为了让斗笠更加牢固耐用,在编织到一定程度后,老人会挑选一些更细更坚韧的竹篾,沿着斗笠的边缘和帽身的关键部位进行加固。这些加固用的竹篾如同斗笠的“筋骨”,让它能够经受住风雨的考验。
斗笠的顶部也有特别的处理。老人用一根较粗的竹篾围成一个小圆圈,然后将其固定在斗笠的顶端,起到支撑和美观的作用。同时,在斗笠的内层,老人还会垫上一层柔软的干草或者棕榈叶纤维,这样戴在头上会更加舒适,也能更好地吸汗。
当斗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