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想要杀掉袁绍,李儒劝阻道:“事情还没有定论,不能随便杀人。”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后离开,把符节悬挂在东城门,前往冀州去了。董卓对太傅袁隗说:“你侄子太无礼了,看在你的面子上,暂且饶恕他。关于废立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袁隗说:“太尉您的看法是对的。”董卓说:“谁敢阻碍这个重大决议,就按军法处置!”群臣都惊恐不已,纷纷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宴会结束后,董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袁绍这一去会怎么样?”周毖说:“袁绍气愤地离开,如果逼得太紧,必然会引发变故。况且袁氏四代人广施恩德,门生和旧部下遍布天下,倘若他招揽豪杰,聚集徒众,各路英雄就会趁机而起,崤山以东就不再是您的了。不如赦免他,封他为一个郡守,这样袁绍会因为免罪而高兴,就不会有祸患了。”伍琼也说:“袁绍好谋划却没决断,不值得忧虑,确实不如给他一个郡守的职位,以此收买民心。”董卓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当天就派人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董卓请皇帝登上嘉德殿,大会文武百官。董卓手持宝剑,对众人说:“天子昏庸懦弱,不足以统治天下。现在有一道策文,应当宣读一下。”于是命令李儒宣读策文:
孝灵皇帝早早地离开了臣民;当今皇帝继承皇位,天下人都满怀期望。然而皇帝天生轻浮,没有威严,守丧期间懈怠懒惰,不良品德已经显露,有辱皇位。皇太后缺乏母仪天下的风范,执政混乱。永乐太后突然驾崩,众人议论纷纷,疑惑不解。三纲之道,是天地间的准则,难道没有缺失吗?陈留王刘协,品德高尚,行为举止庄重,守丧期间哀伤悲痛,言语中没有邪念,美好的声誉天下皆知,应该继承大业,成为万世的正统。现在废除皇帝,降为弘农王,皇太后归还政权。请拥立陈留王为皇帝,顺应天命和人心,以安慰百姓的期望。
李儒读完策文,董卓呵斥左右的人扶皇帝下殿,解下他的玺绶,让他向北长跪,称臣听命。又叫太后脱去太后服饰,等候命令。皇帝和太后都放声大哭,群臣没有不感到悲惨的。台阶下有一位大臣,愤怒地大喊:“贼臣董卓,竟敢做出这种欺天的阴谋,我要用我的颈血溅在你身上!”他挥舞着手中的象牙笏板,直接朝董卓打去。董卓大怒,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