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走了好长时间,却怎么也走不出这座山岭。多九公说:“看这情形,大概是走错路了。正好那边有个茅草庵,我们何不去问问里面的僧人,打听一下路径?”于是,三人很快来到庵前。正要敲门,前面走来一个老头,手里提着一把酒壶和一个猪头,走到庵前,推开庵门就要进去。唐敖拱手问道:“请问老丈,这个庵叫什么名字?里面有僧人吗?”老头听了,道了声“得罪”,连忙走进庵里,把猪头和酒壶放下,然后走出来拱手说道:“这个庵供奉着观音大士。我就是这里的僧人。”
林之洋听了,不禁感到十分诧异,说道:“你这位老兄既然是和尚,为什么不剃光头呢?你又打酒又买肉,那肯定还养着尼姑吧?”老头说:“里面确实有一个尼姑,她是我的妻子。这庵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夫妻二人,从小就在这里看守香火。至于‘僧人’这个称呼,我们国家以前没有这种说法。后来听说天朝自汉朝以后,住在寺庙里的人都要剃光头,男的叫‘僧’,女的叫‘尼’,所以我们这里也遵循天朝的惯例,凡是进入寺庙看守香火的人,虽然不忌口、不剃发,但称呼是一样的,就像我被称为‘僧’,我的妻子被称为‘尼’。不知三位是从哪里来的,到此有什么事?”多九公便把来意告诉了他。老头恭敬地说:“原来三位是天朝的大贤!我有眼不识泰山,多多得罪了。为什么不进来喝杯茶呢?”唐敖说:“我们还要翻过这座岭赶路,不敢在这里耽搁。”
林之洋又问:“你们和尚、尼姑生了儿女,叫什么呢?难道和我们的叫法一样吗?”老头笑着说:“我们夫妻二人只是在这里看守香火,既不违法乱纪,也不做盗贼、娼妓,所有行为都和普通人一样,为什么生了儿女,称呼就会不一样呢?大贤如果想知道僧人所生儿女叫什么,只要问问贵处那些看守文庙的人,他们生的儿女叫什么,我们的儿女就叫什么。”唐敖接着问:“刚才看到贵国的人脚下都有云雾护着,这是从小就有的吗?”老头说:“这云本来就是从脚下生出来的,不是人力能勉强的。云的颜色以五彩为贵,黄色次之,其他颜色没什么区别,只有黑色最下等。”多九公说:“这里离船来回很远,我们就恳请大师给我们指指路,我们趁早出发吧。”于是,老头为他们指引了路径,三人沿着弯弯曲曲的路,终于穿过了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