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还没有成家。而赵天亮娶了个乡下媳妇,生了三个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其实,八十年初的农村,家还真没有个分头,除了几间土坯房,连隔夜粮都没有多少,无非是一个灶变成了两个。
从那个时候起,赵天亮就是兄弟姊妹中的另类,但还没有到完全断了联系的地步。后来,老赵上班后,就把母亲接去了自己家,再后来,赵天亮一家也办了农转非。老赵调去外地后,母亲一直住在老赵家里,由老周伺候着,平时,就是赵玲几个姐姐帮忙。那个时候,赵天亮还没有退休,却极少探望,虽说都住在一个城市,也就是一两个月过来转上一圈。来了,就是和母亲两个人说家里的事,经常说母亲一碗水端不平,娘俩就时常拌嘴。因为这些原因,不只是怡宁说过的挨过老太太的拐杖。
后来,母亲去世的前一年那个春节,老赵在单位值班,母亲觉得因为自己,老赵和老周相聚甚少,就打发老周带着怡宁去了g市,自己主动去了赵天亮家过年:“就十天半月的事,你们去吧,我到你哥家去,难道不成,他会把我撵出来?”
正月初四,老赵值完班后送老周娘俩回来,就约了赵梅,赵慧,赵琴几个一起去赵天亮家,看望母亲,也有借机缓解关系的意思。没有想到,母亲躺在赵天亮家客厅阳台的折叠钢丝床上,还发着烧,嘴皮子干干的,跟前也没有一杯水。而赵天亮和他的老婆孩子,却在卧室里。
看到这个情形,老赵和几个姐姐都火了,当场就集体和赵天亮吵了一架,赵天亮就让他们滚蛋,再也不要到他家来。从那以后,赵天亮就说:“不是他不养活母亲,而是母亲不要她养老。从此以后,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事实也证明,赵天亮说到做到了,第二年秋天,母亲去世后,赵天亮和他的老婆孩子,没有一个人参加,从此后,几乎就完全断了联系,甚至,赵天亮的儿女成家的时候,老赵和姐姐们,都不知情,老赵和姐姐们的人情来往,除了赵丽家的,也不参与,形同陌路。后来,赵天亮退休了,他的儿子也去了外地工作,赵天亮就带着当了半辈子家属的老婆去了儿子所在的城市,平时极少呆在c市的。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就更没有了联系的客观条件。给父母上坟,大家也是自动忽略了的。(这一段不是杜撰,而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