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成和徐寿对视一眼,深感责任重大,陈司成坚定地说:“如今你们已经掌握新型疫苗使用方法,我们现在立刻回去,想办法优化生产流程,寻找替代材料,尽量提高疫苗产量。”
徐寿也点头应和:“我会和工部的工匠们一起,改良酒精生产设备,争取早日突破产量瓶颈。”
鉴于产量有限的现状,张廷玉当机立断:“在产量提升之前,此前的封锁疫区、排查病患、隔离、推广口罩、剪辫等防控措施仍需严格执行,不可有一丝松懈。”
紫禁城养心殿内,弘历正端坐在案前,手中的朱笔不时在奏章上圈点批注,而关于东北疫情的折子被他单独放在一旁,上面密密麻麻的朱批显示他对此事的格外关注。
此前弘历担心天花疫情肆意蔓延,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人员伤亡,方才推动牛痘疫苗和酒精的研制,将其作为应对疫情的保险手段。
在弘历看来,这场疫情虽危机四伏,却也是推行变革的难得契机,若疫情短时间内被彻底扑灭,剪辫子这一意义深远的变革计划便会因缺乏足够的推动力量而受阻。
弘历虽心系百姓安危,却也在心中权衡利弊,暂时收起了提升疫苗和酒精产量的想法。
京城太医院内,陈司成带领太医院的医师们日夜守在实验室,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工艺,双手因长期接触药剂而变得粗糙红肿。
徐寿则与工部的工匠们整日泡在工坊里,拆解、改良生产设备,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废寝忘食。
然而,缺乏技术指导的他们,每前进一步都无比艰难。
而在盛京府,为了节省珍贵的疫苗和酒精,张廷玉制定了严苛的分配方案,优先保障疫情最严重的区域和重点场所,如隔离点、医院。
接种疫苗时,按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排序,孩童和孕妇优先,酒精则定量发放到各个村落,由专人负责监督使用,确保每一滴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