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研习西洋历史,知晓各国兴衰变迁,探究其中得失规律。此番所学,似未被适才安排囊括。”
此语一出,又有数名学子相继站出。一人神色恭谨,禀报道:“陛下,学生钻研法学,深入剖析过各类西方司法案例 ,在律法释义与司法实操上颇有见解。”
另一人紧接着说道:“学生于海外攻读政治学,对权力制衡、政体构建等领悟颇深。”更有学子提及在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神学等方面的所学,均不在既定安排之内。
弘历听闻,目光看向礼部尚书杨名时下令道:“杨爱卿,即日起,将国子监更名为北京大学。依学子们所学,增设对应学科。让传统经典与海外新知相互交融,为我大清培育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材。”
杨名时抬眸望向弘历,眼中满是震惊。
作为礼部尚书,多年来负责掌管礼教典章,他太清楚国子监在大清的崇高地位了。
国子监历经数朝修缮扩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不仅藏有海量珍贵典籍,更是天下学子心中的学术圣地,其教学体系、师资选拔都遵循着严格的祖制。
如今,陛下竟为了留洋归来的学子将其改制。回过神后,杨名时立刻跪地领旨:“臣领旨!”
与此同时,学子们交头接耳,难掩兴奋。
弘历目光深邃地扫视了一圈台下的学子,语重心长地吩咐礼部尚书杨名时:“杨爱卿,这些学子远渡重洋,为我大清带回宝贵学识,乃是国之栋梁。
你务必安排妥当,确保他们的安危,不可有任何闪失。”
杨名时立刻跪地,恭敬回应:“臣遵旨!”
随后,弘历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转身离去。
待皇帝离去,大殿内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消散,学子们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迅速围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学子留洋归来并获皇帝亲自接见、委以重任的消息,宛如燎原野火,借着往来京城的商队、信使之力,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在江南,苏州城最热闹的茶肆“沁芳楼”内,众人围坐,桌上茶香袅袅,话题正热。
“听闻留洋回来的学子,不但拿到洋学位,还深受皇上重用!”身着绸缎长衫的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