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微微点头,神色稍缓,说道
“诸位爱卿平身。朝会至此,尚有各省民间其他事项需商议。
近来,朕听闻山东等地遭遇旱灾,百姓生活困苦。浙江部分地区则因丝绸贸易纠纷,商户间矛盾频发。各地情况不一,这些问题关系民生,诸位可有应对之策?”
户部尚书海望率先奏道:“陛下,山东旱灾,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从邻近省份调配粮食,尽快运往灾区。同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以防日后再有旱灾侵袭。”
刑部尚书张照补充道:“浙江丝绸贸易纠纷,应派专员前往调解,依据律法公正裁决。还可借此机会宣布朝廷司法改革消息。”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为解决各省民间问题出谋划策。弘历认真倾听,不时给出指示,力求妥善处理各地事务。
朝会结束后,弘历传旨让礼部尚书杨名时前往乾清宫。
杨名时匆匆赶来,跪地行礼:“陛下召见,臣惶恐至极,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弘历神色平静,目光温和地示意他起身,缓缓说道。
“杨卿,如今我大清与西洋诸国往来渐多,朕听闻他们在火器、造船、器械等方面有诸多独到之处。
朕想听听,你对这些事物有什么看法?”
杨名时微微欠身,稍作思考后说道。
“陛下,依臣之见,这些不过是西洋人的奇技淫巧罢了。
火器虽有一定威力,但太过依赖此物,会让我大清将士荒废骑射这一立国之本。
况且,火器制造繁琐,使用时也存在诸多不便,哪有我大清传统兵器那般得心应手。”
“至于造船,我大清内陆广阔,百姓以农耕为本,对海上之事需求有限。
西洋人虽擅长造船,但他们的船只是为了满足其四处掠夺、扩张的野心,与我大清以和为贵的理念相悖。
我大清的船只,虽在样式上或许不及西洋,但胜在实用,能满足日常所需。”
“至于器械,那些看似精巧的机械,实则破坏了我大清百姓勤劳朴实的传统。
百姓们祖祖辈辈靠双手劳作,生活安稳。若引入这些机械,会使百姓心生浮躁,追求那些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