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南杨村的“小年”。
这一天,南杨村的空气中弥漫着开心的烟火气,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仿佛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村里人家会手艺的,一大早就开始给家里吵吵嚷嚷的孩子们做灯笼,那些不会做灯笼的人家,村头的赵木匠家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只需带上两个鸡蛋,就能换回一个精美的灯笼。
赵木匠的手艺在村里是有口皆碑的,每年来换灯笼的人络绎不绝。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他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准备,劈竹子、做骨架,忙得不可开交。
白夏夏和其他知青们也没有做灯笼的手艺,于是决定一起去赵木匠家换灯笼。
他们穿过热闹的村道,一路上欢声笑语,仿佛被节日的喜悦感染了。
到了赵木匠家院外,远远地就看到赵木匠穿着一件褪色的薄衫,正坐在院子里专注地劈竹子。
“赵爷爷,我又来找您啦!”白夏夏快步走上前,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儿。
“呀,小夏来了?”赵木匠抬起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眼神里满是慈爱,“你们也是来换灯笼的吧?”
“是的,赵爷爷,村里人都说您手艺最好,我们也来跟您换几个灯笼,晚上过元宵。”白夏夏一边说,一边把鸡蛋递过去。
“你们要几个啊?我看看还够不够。”赵木匠放下手中的竹子,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眼神里透着一丝认真。
“我们要12个。”白夏夏回答道。
“啊,那可能不够,早上刚被他们换走一批,现在可能就剩九、十个了。”赵木匠皱了皱眉,脸上露出一丝为难。
“没关系,您把有的先给我们,剩下的您再帮我们继续做,我们晚上才要,也不着急的。”白夏夏赶忙说道。
赵木匠想了想,点了点头:“好吧,那你们等会再来拿剩下的。”他带着白夏夏他们走进仓库,把剩下的灯笼一个个拿出来,却发现还缺两个。
“那你们先拿走吧,谁跟我等最后的?”白夏夏转头看向其他人,询问道。
董爱军第一个站出来:“我吧!夏夏,我也不着急,我在这陪你一起等。”
其他人互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