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率先发言:“我觉得陆琛说得有道理。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还在形成阶段,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对预防犯罪肯定大有帮助。”李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团队最终达成了共识——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领域作为新的拓展方向。陆琛深知,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坚信,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深入调研,扎根现实
为了编写一本高质量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材,陆琛带领团队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调研之旅。他们走访了全国各地的监狱、少管所,与那些失足的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在一间昏暗的谈话室里,陆琛坐在一个年轻的服刑人员对面,轻声问道:“能和我讲讲,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吗?”那个少年低着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就是一时糊涂,跟着几个朋友去偷东西,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陆琛认真地记录着少年的每一句话,他的眼神中既有惋惜,也有坚定——一定要通过这本教材,让更多的青少年明白犯罪的代价。
团队还深入到各个社区、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在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里,陆琛和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们觉得不安全的事情呀?”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有一次,有个陌生人给我糖吃,还说要带我去玩,我想起老师说不能跟陌生人走,就跑开了。”陆琛微笑着点点头,这些真实的经历和反馈,都成为了编写教材的宝贵素材。
伏案创作,字字深情
回到书房,陆琛开始了艰苦的创作过程。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有调研记录、法律书籍、心理学研究报告等等。他每天早早地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案例表述,他会反复查阅资料,甚至打电话向当事人核实细节。
他回忆起那个陷入传销组织的年轻受害者,那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名叫晓峰。晓峰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网上看到了一份看似待遇优厚的工作。对方承诺,只要入职,就能轻松月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