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豪绅权贵的店铺,一家也没碰。
如今生意好了,县衙里主簙、典使都是出自当地豪绅,这些人当然不会傻到出来搅局,至于知县大人那边方昊已经打点过了,同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南三角这边有数万人口,需求极大,从章亭县那边来的货也要找买家,一来一往永安县的经济蒸蒸日上。
而另一边的安乐县则恰恰相反,因为西魏大军封锁了通往南三角的通道,城内的商业每况愈下,一些商人得知永安县那边的情况,纷纷转到永安县,让安乐县的知县苒勐大为光火,于是找上西魏大军主帅何彪。
何彪当然早就知道了,但是对此没有办法,如今他来这里已经有一个多月,五千多人每日耗损不是小数目,一半靠朝廷拨付,一半靠当地州县补给,而其中大半粮草全是出自永安县。
把永安县封了,找谁要粮草?
朝廷现在连那一半粮草都不愿出,朝廷不少大臣说他这是虚耗钱粮,建议魏帝及早撤军。
一直看不到好处,又断了财路,那些大臣当然不愿意他继续呆在安乐县。
苒勐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索性参了何彪一本,说他养寇自重。
苒勐是文官,虽然对永安县放任走私不满,但是对外依旧是朝武将开刀。
他若是参永安知县,朝廷里不会有人支持,反而认为他不明事理。
对武将开刀就不同了,西魏文官最喜欢做的就是压制和贬低武将,司马家在军中那么大的威望,还不是被排挤出了朝堂。
抑武扬文这是西魏国策,若是认不清这点,那就不用做官了。
其实不光是西魏,大晋和南楚都是一样。
当初三家开国皇帝都是大秦将军,知道文官再强,也无法动摇国本,但是武将一旦得势,顷刻间就可能颠覆政权。
因此三家分秦后一直抑武扬文,几百年下来文官大行其道,武官只能成为文官的陪衬,稍有不满就会遭到打压。
方昊对这些不大清楚,沈明策和郑彦青却是知道的,因此在制定扩展策略时就将这一点算进去了。
沈明策断言西魏大军只要不能在短时间里攻下南三角,最后结局必然是撤兵,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