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氛围。伙夫老赵,这位平日里总是笑呵呵为战士们做饭的朴实汉子,此刻却满脸凝重。他将炊事班最后一口铁锅,在熊熊炉火中加热,然后凭借着自己多年做饭练就的臂力与经验,将铁锅锻造成颅骨形状。随后,这个嵌着铜官窑碎片的独特金属头颅,被战友们怀着崇敬与悲壮的心情,送上了碉堡顶端。就在此时,原本处于七月旱季、水位低落的湘江水,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涨三尺。方先觉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恍惚间,他仿佛看见江面之下,沉睡着整支铁军。那是 1938 年文夕大火中熔化的古城门钉,此刻竟化作万千钢鱼,逆着水流,奋勇而上,似乎要加入这场保卫家园的战斗。
当第三波毒气弹在天主堂钟楼轰然炸开,刺鼻的毒气瞬间弥漫开来。原本高高矗立在十字架上的铁耶稣,在这剧烈的冲击下,竟然开始流淌起来。液态金属如同泪水一般,顺着《圣经》浮雕的纹路,缓缓汇入战壕之中。在战壕里,那些濒死的士兵们,他们的防毒面具上,渐渐镀上了一层青铜色的皮肤,仿佛是在这绝望的时刻,获得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方先觉将军的怀表,在这混乱而又充满神秘气息的时刻,竟然重新开始走动。那齿轮咬合的声音,在这嘈杂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清晰,仔细听去,里面似乎还夹杂着四年前重庆防空洞窒息者的最后喘息,那是无数同胞在苦难中挣扎的声音,时刻提醒着他们这场战斗的意义与使命。
守城第四十七日,衡阳城已被战火洗礼得千疮百孔。湘江水面,不知何时浮现出铁红色的经纬线,宛如大地的血脉在流淌。那些用日军炮弹皮编织而成的渔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正在自动收拢。每一片金属网格之上,都清晰地嵌着阵亡将士的姓名章,那是他们曾经战斗过、奉献过的证明。方先觉将军最后一次走进中山室,校准那台土地测量仪。当他看着测量仪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衡阳城的磁偏角已永远地指向了南京中山陵的方向,仿佛这座城市与无数英烈的精神,与那象征着民族希望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永不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