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
——那一抹银影,终将被西方史册所铭记。
同一时间,在京师的大明皇宫,宁采臣正坐于贡院偏堂,手执毛笔,沉思良久。
他身着青衫,神色沉稳。周围文人士子,皆翘首以盼,毕竟今日是今年京试殿试之日。
朱由检言出必行,果然亲临主考。
主考席上,左为礼部尚书,右为十数名文臣。正中是当朝皇帝,穿常服,神色庄严。
礼部官员宣布开题:
“本年殿试之题——‘何以致太平?’”
众士子低头凝思。
宁采臣下笔如飞。
“致太平者,非一朝一夕之制;非独一人之言,亦非刀兵之胜。太平者,当安民心、修吏治、戒贪暴、和四夷、平妖祸、崇仁政……”
他落笔自信,思如泉涌,文采如流。不到两柱香时,一卷洋洋万字已成,旁人纷纷瞠目。
至夜,朱由检亲阅宁采臣答卷,阅至一半便沉默不语,目中露出欣慰之色。
“此文不止有胆识、有眼光、有仁政之志,更有大乱之后对苍生之悲悯。”
朱由检站起身,对众臣宣布:
“宁采臣,赐状元!”
朝堂一片轰动。
宁采臣跪谢皇恩:“臣定不负圣恩,死而后已。”
朱由检亲自将御赐状元袍加于其肩,低声说:“你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来的,你是为了母亲而来。她,若能看到今日,应当很欣慰。”
宁采臣眼眶泛红,低头应道:“陛下明见。”
这一夜,万家灯火,庆功遍地。
百姓口口相传:
“当年赶考少年,如今成了一人平魔,一文定国的状元郎!”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八月二十五日,浙江温州郊口。
骄阳正炽,官道两旁已然人山人海,旗帜高悬,锣鼓齐鸣。
只见一队锦衣卫肃然整齐,开道而来,身后紧随一架雕龙马骄,红缨飘舞、虎旗招展,八匹高头大马驮着仪仗,气势恢宏。
“宁采臣回来了!”
“咱温州的状元!那可是亲手斩了蚩尤的大英雄啊!”
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