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抄公过关,亏得重生后的超强记忆力,后世看过的诗词都像印在脑海里,而他在后世本来就是文学爱好者,看过的诗词也多。
科举最后一项的策问是考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以此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治理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比如如何解决税收问题、如何应对边境安全等。
策问才是徐文俊主要的学习目标,这才是他的弱项,需要多加练习。
不过他也不怕,几十年的见识在这里,现在的人哪有他在后世见多识广,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见识和当前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做出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的考卷。
徐文俊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老师独孤月,多年的高官生涯,他对时事的把握洞彻精准,对可能成为考官的官员性情了如指掌,有他的教导徐文俊考中的几率非常大。
综合优势,徐文俊并不在意会不会考中,他在意的是如何发挥能将名次拿的更高。
就在独孤府日夜的练习试题中,时间悄悄流逝,来到了十月初。
发解试开始了,庭州城到处都是下面各县城上来考秋闱的学子,客栈都住满了。
与此同时,江南府府学的毕业考试也同时开始了,所有上科班的学子都会参加毕业考试,考中的都会去试试科举。
发解试和府学的毕业考试都会完全参考省试的考试时间和题目。
时间分为三天,第一天考诗赋,第二天考贴经,第三天考策问。
到了考试这一天,徐文俊来到明伦堂排队进考场,整个江南府府学上科甲乙班共四十名学子。
明伦堂门口设置了搜查身体的官兵,整个流程完全参照科举,虽然都是本学院学子,没有必要如此,但为了学子们提前适应省试,这一项搜查也保留在此。
徐文俊提着考篮,里面放了笔墨砚台,并无食物,每天考完可以回去,并不需要带食物。
这点和省试有区别,考省试的时候是连着考三天不能出考场,同样,现在在考发解试的学子也是三天不能出考场,对于官学的学子不用连着考三天,这点算是优待了。
经过了令人不适的搜身,徐文俊走到了自己的座位,等了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