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报鼓舞士气的作用非常明显。
随着日军一步步侵入沂蒙山区,留守部队、掉队干部和群众陆续开始与敌人接触,枪声和爆炸声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群山之中回荡。
神经紧绷的疲劳,频繁传来的坏消息,都导致悲观情绪像细菌一样滋生。
王茂生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他让刘子魁和各位文职干部去附近的战斗连队采访,去卫生队寻找英雄事迹,去各村收集情报,把一件件鼓舞人心的小事、大家喜闻乐见的好消息发表到报纸上。
每期报纸他都要配发社论,分析敌我形势,阐明必胜立场,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当刘子魁带着报纸来到连队驻地,战士们总会主动凑上来争抢报刊:“咱们这位没见过面的指导员又写什么了?”
是的,战士们把王茂生当成了“不见面的指导员”,每天看到、听到他铿锵有力的文章就能驱散悲观,守住沂蒙山区飘扬的红旗。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看到报纸都热血沸腾,河野秀一就是暴跳如雷的那个。
临阵受命之后,他当天就带着一个日军大队闯入蒙山腹地,爬山过坎一路搜寻,在山里兜兜转转了4天,愣是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但偏偏每天清晨,哨兵总会在附近发现几张游击报,上面还有临时用毛笔涂鸦的脏话,极尽挑衅。
他明白,这里山连着山,每一个山头都可能藏着共军耳目,自己这一千多人时刻处于监视之下,往往刚开拔,附近的老百姓就提前躲起来了。自己前脚离开,那些村民后脚回来继续生活耕作,生活根本不受影响。
他知道王茂生派人给自己送报纸是一种政治交锋,他必须有所回应,否则没法向身边的少佐大队长和土桥一次司令交代。
这天上午,他收好最新一期游击报做出决定:“放火烧山!”
别的先头扫荡部队进山主要对付村庄,搜掠完毕后烧毁房屋扬长而去,他倒好,直接沿山道两侧放火,把山上本就不多的枯黄植被点着了。
秋冬时节天干物燥,这山上又是蒿草居多,几处起火点连成一条火线,把整面山坡烧成了焦土。
火势逼出了个别没来得及跑远的村民,河野秀一看着两眼放光,命令鬼子兵先开枪打伤在上山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