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推进南沙群岛的发展规划时,采取了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
尽管他的工业中心最终将被安置在南沙的太平岛上,但林易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首先选择了南薇滩作为改造的。
这是因为南薇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是建设工业城的理想之地。
南薇滩工业城的规划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公里,但林易深知,在南海这样复杂多变的海域环境中,完全依靠人工填海造地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浮岛”概念,即只需人工造起700平方公里的陆地,其余部分则利用海水面的自然浮力,形成浮岛。
这样既能满足工业城的建设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选择南薇滩作为改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南薇滩距离夏国在曾母暗沙与万安滩之间广阔的海域较近,并且这些海域之下,沉积着几米到几百米厚度的沙层。
这些沙层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富含多种元素,为林易的造岛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是基于对这些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充分利用,林易才敢于在南海提出建造4万平方公里岛屿的宏伟计划。
林易为了加速南薇滩工业城的改造进程,特意带来了七艘先进的核动力抽沙船。
这些庞然大物被安置在南薇滩的海域上,它们不仅是技术力量的象征,更是推动南沙群岛发展的重要引擎。
每艘核动力抽沙船都配备了一条长长的尾巴——沙涌管道。
这条管道如同巨龙般在海中蜿蜒伸展,它将抽沙船与挖沙区域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高效、智能的输送系统。
沙涌管道的设计,是流体力学应用的巅峰之作,它巧妙地解决了沙子难以流动的问题。
在过去,沙子的运输通常依赖于传统的船只装载方式,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
而现在,有了沙涌管道,一切变得截然不同。
管道内部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将沙子与海水混合成一种特殊的流体,然后像水流一样被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