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僵局与暗流涌动
在紫禁城御前会议结束后,一道道加急诏令从京城飞驰而出。各地督抚接到命令,赶忙征调粮草、火器,挑选精锐部队,日夜兼程送往北方前线。与此同时,礼部官员紧急与周边藩属国沟通联络,请求他们出兵协助大清抗击沙俄。
前线战场上,清军残余部队在几位将军的带领下,一边休整恢复士气,一边加固防御工事,等待援军的到来。尽管伤亡惨重,但清军将士们的斗志并未被磨灭,他们心中复仇的火焰越燃越旺。
沙俄军队虽然在前期战斗中取得了优势,但也因清军的顽强抵抗而有所忌惮。伊戈尔·罗斯托普钦深知清军正在集结力量准备反击,他一面加强自身防线,防止清军突袭,一面等待国内的增援和补给。
数日后,第一批援军和火器终于抵达外塔尔巴哈台。这批火器中有新型的抬枪和改进后的火炮,大大增强了清军的火力。车林多尔济、左宗棠等将领立刻组织士兵进行训练,熟悉新武器的使用方法。
此时,周边藩属国的响应也有了结果。朝鲜王国率先表示愿意派出一万精兵,携带粮草物资支援大清。暹罗(今泰国)、琉球等国也纷纷表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这些支援让清军上下士气大振。
在各方力量的集结过程中,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泽许公国一直密切关注着远东局势,林泽许认为沙俄的扩张行为严重威胁到地区和平稳定。泽许公国决定出面斡旋,联合英国等欧洲强国,向沙俄施压。
英国此时也不愿看到沙俄在远东势力过度膨胀,影响其在华利益和全球战略布局。于是,英国与泽许公国共同向沙俄发出照会,要求沙俄停止对大清的侵略行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沙俄国内,面对国际舆论压力和潜在的外交孤立风险,沙皇尼古拉一世陷入两难境地。继续战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国际干预,而放弃侵略计划又心有不甘。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伊戈尔·罗斯托普钦收到国内指示,暂时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等待进一步决策。
清军察觉到沙俄军队的动向变化,左宗棠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反击的好机会。他与其他将领商议后,决定趁沙俄军队犹豫观望之际,发动一次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