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奇诡的是,四个人,包括最熟悉武陵山区情况的祝氏都没有意识到任何不对。
哈德森也不再提再进山区的事情,大方地给祝氏付了一千鹰洋后,就带着管家和何志超离开。
祝氏拿着钱回家养了足有三个月,才恢复正常,回想当时情景觉出不对头来。
第一,做为一个对武陵山区了如指掌的向导,她居然从来不知道在山区边缘有那样一个道观。而且从道观形制来看,也跟当地一惯的建筑传统不符,那个道人的样貌口音也明显不是本地人。
第二,在能跟人正常交流后,才知道她们居然在武陵山区中呆了一年,人人都以为她们死在了山区里。而她的记忆只有头三个月,剩下七个月的时间哪去了?
第三,哈德森下山的时候背着一个样式奇特的布包,鼓鼓囊囊,看起来份量不轻。这个洋人进山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肯拿一下,连喝水的水壶都是管家替他背着,可出山时那个背包却自己全程亲自带着,还不准任何触碰。她可以肯定那不是食物,因为哈德森的那份食物都是他的管家背着呢。
祝氏想来想去,认为哈德森很可能在最后找到了他想找的地方,那个背包里是他从那个地方带出来的东西。她没有记忆的那七个月应该就是在那个地方渡过的。
过后她也尝试寻找那个道观。但明明记得清清楚楚的路径,再回去的时候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哪怕找遍镇子周边几座山,也没发现那个道观,询问镇子里的老人,也从来没人听说附近有这样一个道观。
祝氏从此对进山有了心理阴影,不愿再做向导,举家迁至省城居住,以那一千鹰洋做本,盘下门店做起生意。
她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结束了,哪知道三年后的某一天,何志超突然找上门来,想请她再带路进一趟武陵山区。
祝氏当然拒绝了何志超这个要求。
何志超也没有强求,被拒绝后,再没提这事儿,只是叙了叙旧,又见她家里的生意一般,便说自己这几年在哈德森的帮衬下做些洋务生意,大家在山区里同生共死的交情,愿意帮衬她一把。
祝氏当时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下来,借着在山区一带人头熟关系广,帮着何志超收购本地特产以及各种老物件,也不独是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