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呢?结果是人都看得到,上面说的一大堆极其耗费国力财力的事情不说,永乐帝驾崩,接着仁宣十一年,仁宗一年,宣宗十年,这可是“仁宣之治”,和永乐年间,号称“永宣盛世”的好时光啊,这要是中间没有这七次下西洋,谁敢说,还有这盛世的出现。
郑和宝船,大家都知道叫宝船宝船的,但是,这宝船的全名,叫做“西洋取宝船”,看名字就知道了,咱们是去取宝的,而不是去送钱的,真要拿这下西洋的举动以为是亏本买卖的,那也只有那些愚夫愚妇,朝廷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的普通百姓了。
具体的文献,资料,或许这些官员们不清楚,但是大致还是能够猜到一点的,真正的这些东西,要么就封存了起来,要么就是在宫中去了,他们不清楚,但是,朱厚照能不清楚吗?
这些天,朱厚照可不是简单的打算就在钱无病的折子上,批个“允”或者个“不允”就打算了事的,他还真的下了功夫,将这些封存的东西令人翻找了出来,不错,眼下大明朝是活泛了一点,但是,这可不是隔上那么几年就一个那么一个身家丰厚得不像话的刘瑾让他抄家的,若是这下西洋之举,真的能稳定的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他朱厚照,绝对不会吝啬对钱无病的支持的。只有国富才会民强,没银子,什么都是扯淡。老百姓都知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数十年过去了,宫中历经了多次变乱,哪怕是封存的这些文档,海图,实际上,也剩下得不多了,至少,朱厚照寄有厚望的航海图,在这些故纸堆里,就再也找不到了,甚至那巨大无比的宝船的制造之法,也荡然无存,剩下的东西,多是船队的一些记载,见闻,甚至是当时船队上官员奉郑和的命令记录下来的一些关于船队的经营,交涉之类的东西。但是,就是这样剩下来十不存一的东西,也令得朱厚照兴奋不已。
为什么这么说?
“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这是船队在某地的瓷器交易价格,这些瓷器,在大明,那是最便宜不过的东西,朱厚照可不是呆在深宫什么都不知道的皇帝,就算他有些不清楚,身边的出身民间的李凤儿那白生生的手指一掐一算,什么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