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从来就不是一个什么和谐的社会。
闭着眼睛一数,几乎自太祖皇帝开朝以来,每代君主,都少不了动刀兵之事,即使没动刀兵的,那也决计不是他们不想动,而是来不及动而已。
太祖朱元璋就不说了,这是生生“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人,从元末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才定鼎中原,待到太宗文皇帝朱棣,生生一场靖难将龙椅还没坐热的侄儿赶下台不说,愣是“六师屡出,漠北尘清”,一个标准的马上皇帝。宣宗朱瞻基战兀良哈于喜峰口,正统帝朱祁镇灭缅于麓川,好吧,虽然后来土木堡败得一个稀里哗啦,但是,那也不过是和外族作战不利而已,明军胜仗打多了,败一败似乎也能理解。
等到了成化年间,外乱倒是没多大的战事了,可大明内部又不消停了,不是今天广西民乱,就是明天河南作反,这天底下的武人,只要投效朝廷,总会是能够找到活干。
朱厚照他爹登基了,好不容易来了个弘治中兴,可九边的蒙古人,又死灰复燃了,这位老好人皇帝,缝缝补补,死前给唯一的儿子留下的江山,也似乎不是那么铜墙铁壁。
这一百来年,基本上大明就没多少安安稳稳的关着门过小日子的时候,强大无比的时候,它琢磨着拿别人开刀,等到稍微虚弱一点,别人又琢磨着拿大明开刀,这么打打杀杀起来,别的先不说有多大长进,至少,这民风彪悍是不用说了。
当然,对着外族,彪悍靠的是大明的兵马,在大明境内,这彪悍,靠的就是历代皇帝留下的锦衣卫东厂之流了,这还不加上成化年间开了又关,然后在本朝又开的西厂。
锦衣卫的彪悍,在民间歪曲成什么样子,这个就不用细表了,连锦衣卫的人都知道自家的名声不怎么样了,在百姓中间,还能有什么好词吗?
但是,这名声彪悍也好,不堪也好,这百姓中,真正接近或者说面对锦衣卫的人,还真是不多。想想大明朝数千万人,锦衣卫哪怕是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是十万余人,其中只怕一大半还都窝在京师,这分摊下来,几百人近千人里头,也才有一个锦衣卫,甚至这锦衣卫还是那种暗地里潜伏在民间不得随意露出身份的那种,这个比例算下来,这得多少人才有机会见到一个锦衣卫啊!
南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