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新年的气氛似乎也渐渐的消散了,北京城里,各行各业的人等,该忙碌起来的,都忙碌了起来,总不成一年十二个月,都天天猫在家里过年,更多的人,还是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的。
整个大明朝廷,仿佛一个犯了冬困悄悄打了个盹儿的巨兽,在这春天到来之际,又开始清醒了过来。
市井小民要奔波,这官差胥吏同样也要奔波,早先各个衙门早就开衙理事了,各衙门的主官坐堂们,在正月里还能借着应酬,做一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这转了月,要是不想被御史弹劾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坐堂的好。大人们都这样,那下面办事的人,更是没有理由偷懒了。
当然,也有例外的。
就好像吏部左侍郎张彩,他就若是高兴,到吏部转一转,办些公事,那自然是好的,但是,他若是不高兴,根本就不到衙门里去露面,也绝对不会有那个御史吃坏了肚子去弹劾他。这弹劾的奏章可是要经过司礼监了,才能到皇帝的手上,司礼监刘公公就是再糊涂,也不会容忍这些御史们没事就拿自己的身边的第一智囊开刀的。
是的,张彩是刘瑾的智囊。
刘公公如今在朝廷上一手遮天,权势逼人,但是,有一点,就是多大的权势也是掩盖不了的,刘公公文化不怎么高。
大明朝太祖时期,宫内所选内侍,都是不识字的,这是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内侍干预政事定下的祖制。
可惜的是,这条定制,没多久就被他儿子给破坏了,永乐大帝靖难,这内侍中出类拔萃,立下巨大功劳的,真的不要太多,比如张狗儿,比如郑和,这些内侍,可谓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内官监的郑和,甚至率领数万人的舰队,将大明的威德散布四海,有了这些人做榜样,内侍的上进心,似乎也就不知不觉的滋长起来了。
好在永乐大帝对内侍比起他爹要宽厚的得,对于内侍们的上进心,他干脆大笔一挥,允许教官入宫教导内侍读书识字,这从此定为常制,这让才大明的内官,从此脱离了文盲的泥沼。
宣德年间,宫里更是设置内书院,由翰林学士教导宦官研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这内侍们的文化,才蹭的一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