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206章 宣宗《百丈山》(1/2)
    宣宗皇帝之一

    山巅梵音寄幽怀:《百丈山》赏析

    百丈山《庚溪诗话》:帝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多晦迹为方外游,至百丈山作诗云。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百丈山》出自唐宣宗李忱之手,创作于他身为光王,为躲避武宗猜忌而隐匿行踪的特殊时期。彼时的李忱,在政治的漩涡边缘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尘世喧嚣中寻求心灵的净土,而这首诗便是他这段特殊经历与心境的诗意写照。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首联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百丈山寺庙的磅礴气势。“大雄”作为佛祖的尊称,赋予了寺庙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光环,“大雄真迹”四字,更强调了寺庙在佛教信仰中的崇高地位,仿若它承载着佛的慈悲与智慧,历经岁月而熠熠生辉。寺庙背倚着巍峨险峻的山峦,山体的雄浑壮阔为寺庙增添了几分厚重与神秘。而那层层叠叠的梵宇,错落有致地耸立着,直插云霄,在阳光的照耀下,飞檐斗拱、朱梁画栋,尽显庄严与壮丽,令人心生敬畏,仿佛踏入这片圣地,便能远离尘世的纷扰,触摸到那超脱凡俗的境界。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颔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将诗人所处的高度与视野推向极致。站在百丈山的寺庙高处,诗人仿若与天地融为一体,日月星辰仿佛就在肩头穿梭,日夜交替的宏大宇宙景象近在咫尺;山河大地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尽收于掌心之中,山川的壮丽、江河的奔腾,一切都变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清晰。这不仅是对寺庙高峻地势的生动描绘,更蕴含着诗人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在这高远的境界中,诗人似乎获得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洞察力,能够以一种俯瞰万物的视角,参透世间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体悟到佛法中所蕴含的宏大与深邃。

    “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颈联转而描绘百丈山的自然景致,展现出一幅四季常青、清凉宜人的画卷。“仙峰”,因其超凡脱俗的气质而得名,无论春夏秋冬如何更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翠绿的容颜,仿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