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槛。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褒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这段文字,犹如一部细腻的家族纪事,缓缓叙述了创作的缘由。唐玄宗兄弟五人,在往昔岁月里,各自分散在各地担任地方长官,肩负着守卫一方、治理万民的重任。然而,这份职责也使得他们聚少离多,虽有藩屏国家之责,却无奈于兄弟间难得的欢聚与畅聊。每至岁末,才能迎来短暂的朝见,匆匆一面,便又要分别。
为了能常享兄弟之情,唐玄宗将他们召回京城任职。自此,每当处理完繁重的政务之后,他们便相聚于宫掖之中。兄弟几人围坐一处,互诉衷肠,重拾年少时的情谊。他们吟诵着《诗经·棠棣》,诗中“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句子,更是引发了他们对兄弟情深的共鸣。在这温馨的氛围里,他们其乐融融,尽显天伦之爱,欢声笑语回荡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 。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辛酉日,千余只鹡鸰宛如从天而降的精灵,纷纷栖息聚集在麟德殿的庭树上。这些鸟儿在枝头停留了整整十天,它们或轻快地跳跃,或自在地飞翔,或欢快地鸣叫,姿态各异,尽显活泼灵动之态,仿佛在演绎着一曲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充满了“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中描绘的兄弟间相互关怀的意趣。唐玄宗与兄弟们一同目睹了这奇妙的景象,他们被眼前的画面深深吸引,久久伫立,尽情欣赏。即便有人靠近,这些鹡鸰也毫不畏惧,依旧自在地飞翔、栖息,仿佛与众人一同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之中 。
起初,唐玄宗只将这视为寻常的自然景象,并未过多在意。然而,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如白凤般才情出众,言辞之辩如碧鸡般令人惊叹。因其学识渊博、见识通达,唐玄宗将他召至轩槛前,一同观赏这一盛景。魏光乘有感而发,献上了一篇颂文。颂文,向来是用来颂扬德业、赞美功绩的文体,唐玄宗自感德行与功绩尚有不足,虽觉惭愧,但被魏光乘文章的文采斐然所打动,故而欣然和诗,成就了这篇《鹡鸰颂》 。
首联:宫殿奇树,葱郁繁茂
“伊我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