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六
凭险思治:《潼关口号》赏析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一作致天平。
唐玄宗的《潼关口号》虽仅有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对潼关地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深沉思索,言简意赅,层层递进,发人深省。
首联:潼关地势,扼要关键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诗歌开篇,诗人便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勾勒出潼关独特而险要的地理位置。“河曲回千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于潼关一带陡然转折,河道蜿蜒,绵延迂回长达千里。那滔滔不绝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与磅礴的气势,在大地上勾勒出一道天然的防线。每一朵浪花的翻涌,每一次水流的激荡,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雄浑与沧桑。黄河不仅是大自然赋予的壮丽景观,更是潼关在军事防御层面的重要依托,其蜿蜒的河道如同一道天然的护城河,让来犯之敌难以轻易跨越。
“关门限二京”,潼关,这座巍峨耸立的雄关,犹如一位坚毅的卫士,屹立于天地之间,隔开了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在大唐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都城。长安,作为大唐的政治心脏,是皇权的象征,汇聚着全国的政治核心力量;洛阳,素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商业重镇,更是文化昌盛的人文渊薮,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潼关横亘其间,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北边疆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两京之间的重要屏障,保障着两京的安全与稳定,更是维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纽带,掌控着国家发展的命脉 。
颔联:反思为政,重德轻险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诗的后半部分,笔锋陡然一转,从对潼关险要地势的描绘,深入到对治国理政理念的反思与探讨。“所嗟非恃德”,唐玄宗在此发出深深的感叹,他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如潼关这般险要的地势,并非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关隘凭借险峻的地理优势,看似固若金汤,但往往在战争的浪潮中,仍难以抵挡命运的更迭。险要的地势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的入侵,为国家提供暂时的安全保障,但这绝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