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二十
陕州行吟:山川人文间的盛世情怀
途次陕州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在大唐开元十二年(724 年)的那个春日,唐玄宗李隆基踏上了东幸洛阳的旅程。当他途经陕州时,这片土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途次陕州》。这一首五言律诗,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徐徐展开陕州独特的地域魅力,更似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礼赞,以及对盛世繁华的自豪放歌。
逐联赏析
1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诗的开篇,诗人便以宏大的视角点明自己的行进路线。“三秦”,那是长安一带的古称,作为大唐的政治中心,承载着无数的繁华与荣耀。而“二陕”,即陕州地区,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连接长安与中原的重要纽带。诗人从三秦之地出发,一路东行,踏入陕州,仿佛是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进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境出”与“途分”两个词,将诗人跨越地域的豪迈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行程画卷,让人不禁对诗人接下来在陕州的所见所感充满期待。
2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颔联将镜头聚焦于陕州的地理与人文特点。陕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曾是虞、虢两国的属地,山川之间仿佛还回荡着往昔的故事。这里的山川,既有北方山脉的雄浑巍峨,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婀娜,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而“风俗限西东”,则生动地展现了陕州东西部风俗的显着差异。西部靠近关中,受秦地文化影响,民风质朴豪爽;东部毗邻中原,沾染了中原文化的气息,风俗更为细腻温婉。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犹如一首多元的交响曲,在陕州的大地上奏响,让诗人深深着迷,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陕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3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颈联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精妙描写,尽显陕州的古朴与和谐。“树古棠阴在”,一棵古老的棠树静静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