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夜读全唐诗 > 第113章 李显《幸秦始皇陵》(1/3)
    中宗皇帝诗之三

    以史为鉴,针砭暴政:唐中宗《幸秦始皇陵》赏析

    《幸秦始皇陵》

    唐·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幸秦始皇陵》诞生于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十八日,是唐中宗李显所作的一首发人深省的五言律诗。此诗以秦始皇陵为切入点,借对秦始皇暴政及相关历史遗迹的生动描绘,深刻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度反思,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开篇明志,引入历史沉思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诗作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态度。“眷言”一词,蕴含着深切的怀念与深沉的思索,在此处并非对秦始皇个人的怀念,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执政期间“失德”行为进行回溯与审视。“骊邑”作为秦始皇陵的所在之地,成为引发诗人对秦朝往昔追忆的触发点,“秦馀”二字,巧妙地暗示出秦朝灭亡后所残留的衰败景象,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引领读者走进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为全诗奠定了凝重的历史基调。

    直击暴政,揭示兴衰根源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这两句诗将秦始皇暴政的具体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政烦”形象地描绘出秦朝苛政繁法如沉重枷锁,桎梏着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改篆”,这本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之举,然而在其暴政的大背景下,却被蒙上了一层压迫的阴影,沦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愚俗乃焚书”则以犀利的笔触,直接批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暴行。这一极端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文化传承,更激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成为秦朝统治根基动摇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朝走向灭亡的步伐,深刻揭示出暴政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

    凭吊遗迹,感慨历史沧桑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诗人将目光投向秦始皇陵周边的历史遗迹,借景抒情,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曾经宏伟壮丽、象征着秦朝无上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