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匮乏的困境。
京城城门口那片开阔之地,大户人家纷纷搭棚,筹备施粥善举。
施粥之事往年并不鲜见,可今年规模格外宏大,乐善好施之人也远超往昔。
究其原因,去年岁末那场寒潮太过凶猛,地里庄稼大片冻死,百姓收成锐减,日子愈发艰难。
太傅府和户部尚书府更是动作频频,早早便差家丁赶来搭建粥棚。
然而,即便他们行动迅速,位置最佳的中心区域,还是被人抢了先。
那里矗立着一座极为庞大的粥棚,木杆四周飘扬着鲜艳的五彩织锦,夺目至极,远远便能望见。
只是,与其他粥棚不同,这家并未悬挂表明身份的招牌,无人知晓究竟是哪家府邸如此财大气粗。
此次施粥活动将持续三日。
施粥首日,各府家丁天还未亮便忙着烧火煮粥。
百姓们也早早拿着碗赶来排队,官府更是提前派人维持秩序。
毕竟,施粥现场不乏达官显贵的家眷,可容不得半点闪失。
百姓们前来后,往往会打量一番,哪家粥棚规模大、背后主人地位高,便去哪家排队。
毕竟,那些达官显贵,为了彰显体面与善举,在粥品上往往会更用心。
于是,大家纷纷朝着心中认定的 “好粥棚” 涌去。
太傅府和户部尚书府的粥棚前,很快便人头攒动,排队的人群如蜿蜒长龙。
反观位于中心的那座粥棚,虽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却因不知归属,显得格外冷清。
况且,别家粥棚里粥香四溢,这家却毫无动静,不见熬粥之人,也瞧不见一个人影。
“这到底是谁家啊?怎么还不见人来?”
“就是啊,白白占了这么好一块地方。”
排队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过,仍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人静静排在那空荡荡的粥棚前。
队伍最前端,是曾在百味楼受楚姑娘一饭之恩的老伯。
后来他再次前往百味楼时,厨娘告知他,楚姑娘近日会在城门口施粥,让他前去等候。
老伯对楚姑娘的为人深信不疑,便带着几个相识的乞丐在这里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