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昼沉声问道:“高楷大军有多少人?”
“臣弟粗略一观,足有三万余人。”李秉眼珠一转,言之凿凿道。
他素来知晓堂兄赏罚严明,倘若将高楷兵马说少了,怕是撇不清干系,一个阵前失察、兵败溃逃的罪责,必定扣在他身上。
李昼眉头紧锁,自从上次大败,数万兵马全军覆没,城中士卒大降,一时招募不足,唯有两万余人。
这点人马,防守襄武,已是捉襟见肘。却不得不分派万人至渭源守御,这可是渭州门户,万万不能有失。
只是如此一来,襄武防守空虚,唯有万余人。
本以为积粟山定然无恙,仅仅派出三千兵马,谁知这一招不慎,竟酿成弥天大祸。
高楷三万大军倾巢出动,襄武这七千守卒,怎是对手?
更让他忧虑的是,高楷突袭积粟山,杨猛于渭源守御,竟丝毫没有察觉,必定中了声东击西之计。
倘若让他回援,又恐有敌将趁机攻城,渭源若失,于襄武而言,便是大势已去。
以高楷用兵之能,李昼不得不百般考量。
沉默良久,李秉忍不住开口:“大兄,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
“你先回府,好生休整一番。”李昼看他一眼,沉声道。
“是……”李秉攥了攥手心,低声退下。
待他离去,李昼沉声喝道:“召殷世师、窦仪、通玄道长,前来堂中议事。”
“是。”管事匆匆去了。
过不多时,众人齐聚前堂,李昼环顾四下,将高楷突袭积粟山一事说了。
一时间,满堂皆惊。
殷世师不敢置信道:“何人出谋划策,竟助高楷神兵突至?”
此人是李府长史,文官第一,每逢李昼出征,必留他镇守襄武,素来信重。
只是,乍闻此事,忍不住心中惊骇。
通玄道人轻叹一声:“此计怕是那杨烨所出,他曾游历各处,探访渭、秦诸州县风物,必然熟知山川地理形势。”
他不由暗道可惜,如此大才,竟然投靠高楷。
早知如此,当初便是绑了来,也不能任其去留。
李昼亦然惋惜:“此人有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