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东城区崇文门外东兴隆街51号。
这里是燕京出版社的办公地点,同时也是《十月》杂志编辑部的办公地点。
在确定合作对象后,胡为民接受了《十月》编辑谢大军的邀请,和他一起来到了这里。
两人站在一栋建筑面前,谢大军自豪道:“胡老师,这里就是我们《十月》杂志的办公楼!”
胡为民抬眼看去,这是临街一栋苏式建筑就是《十月》杂志的办公楼。
办公楼五层高,由于建成年代久远,红色的外墙有多处脱落,大楼表面窗户紧闭,玻璃灰蒙蒙的,就如同今天的天气一般。
建筑有着明显的历史,带着厚重感,让人情不自禁肃穆起来。
对于《十月》之行,胡为民也是相当期待。
“我一会儿更期待和苏主编见面了。”
苏主编是《十月》的创刊主编,名叫苏宇。
谢大军热情地招呼道:“胡老师,我们进去吧。”
胡为民跟着他的脚步进入大楼内部,上到三楼后,两人向着一间办公室走去。
“这里就是我们编辑部的办公室了。”
谢大军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寒风随着他推门的工作,也吹了进去。
胡为民有些意外,编辑部的办公室并不大,而且有些简陋。
他有些难以想象,这里竟然就是后世“四大名刊”之一的办公场所。
也许,如此朴素的工作环境,才是《十月》发展到后世那种一线文学期刊地位的原因之一。
这个编辑部的凝聚力非常强,战斗力更强,他们将有限的时间,用来发展杂志,为作者提供绝佳平台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文学作品。
“主编,我回来了。”
“大军,你身边这位同志就是胡为民,胡老师吧?”
“你好,苏主编,我就是胡为民。”
得到确认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胡老师,快进来坐,外面冷。”
胡为民进来坐下,谢大军随手关上门,又去为他倒了杯热茶,“胡老师,喝茶。”
“谢谢。”
捧着热茶杯,胡为民感觉身上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