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第一实验小学课间读报发生的那一幕,同样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
孩子们看的故事,究竟如何,没有比他们更有发言权了。
于是乎,《砸碎小猪》和《新少年报》第三期火了。
孩子们中午放学回家后,就开始缠着父母买《砸碎小猪》。
“爸爸,买《砸碎小猪》吧,老师今天读了这个故事,可好了!”
“那是什么?”
“就是就是,童话故事啦!”
“哎呀,买什么童话故事啊,贵死了!”
“不贵不贵,我们学校都有的。”
“那为什么不在学校看呢?”
“老师说这个故事适合我们看,也适合你们看。”
“咦,真的吗?那我可要买来看看。”
当天下午,就有家长耐不住孩子的请求,真的去书店买《砸碎小猪》。
一位家里有孩子的男同志进了书店后,立刻询问起来,“同志,我要买童话故事,叫《砸碎小猪》。”
书店店员冷着脸道:“没有!”
“怎么会没有呢?我们家孩子说今天学校读的就是这个故事。”
“说了没有就是没有,你这个同志较什么劲呢?”
家长被店员噎得够呛,又不能继续顶牛,只能讪讪离开。
在他之后,有又不少家长跑到书店,点名就要《砸碎小猪》。
人数之多,甚至惊动了店长。
只是这钱,书店显然赚不到,因为他们书店没进什么《砸碎小猪》。
还是家长回去让孩子隔天去学校打听,老师读的故事到底在什么书上。
等孩子放学后,他们才知道《砸碎小猪》的故事不是单行本,而是《新少年报》上的儿童文学。
于是乎,《新少年报》和《砸碎小猪》彻底火了。
“同志,来一份《新少年报》!”
“没了!”
“怎么会没了?”
“卖完了,你去其他报刊点看看吧。”
“唉,我这都跑了好几个点了……”
这一幕发生在燕京不少有孩子的父母身上。
大多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