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剧”嵌套式结构?胡老师,您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胡为民点点头,详细讲解起来,“嵌套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就是在原有叙事时空下又嵌套了多层叙事时空。通过嵌套或包含多个层次的故事或时间线来构建故事剧情。在这种结构中,主要故事线或时间线被嵌套在更大的框架或背景故事中,形成了多个层次的叙事关系。
而在《演员》的故事中,就是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逐步解构为虚实交错的套层世界。为此,我设置了三层,乃至四层反转。”
“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女演员是来看医生的,直到某个信号出现,读者才知道女演员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在拍戏,这是第一层反转。
接着继续,通过医生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他真是医生,不是演员,他是在为女演员进行治疗。拍戏,只是治疗的方式。而这,是第二层反转。
医生视角略过,开始描写女演员,再通过她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医生,而所谓的医生才是病人,这是我设计的第三层反转。”
查剑英和陈建公听了胡为民的故事设计后,大呼过瘾。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原来这就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太精彩了!
陈建公追问道:“胡老师,您不是说还有第四层反转吗?”
“第四层反转需要打破第四面墙。”胡为民道。
第四面墙?
两人面面相觑,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胡为民侃侃而谈道:“第四面墙这个概念原本是戏剧术语,指的是舞台上虚构的三面墙之外的“第四面”无形的墙,用来分隔演员和观众。打破第四面墙就是让角色直接与观众互动,比如在小说中,角色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是书中的人物,或者直接向读者说话,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读者的参与感,或者带来一种荒诞、戏谑的效果。”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在座的观众隔离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