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信息传播的速度虽然慢,可热度过去的速度可一点都不慢。
半个多月前,每天写给他的信是论麻袋装,可到了半个月后,大众仿佛忘了他这个话题中心人物。
好在胡为民又不是后世的小网红,需要靠流量吃饭。他可是作家,靠作品说话的。
再者,这个年代还真没什么流量变现的渠道,你就算是在报纸上红透半边天,也没有用。
胡为民可以稳坐钓鱼台,但青年报不可以。
之前,青年报靠着胡为民那波流量,报纸的日销量从五六十万份卖到了百万份。
这年头,百万份是个槛,越过去的都是国内名头响当当的,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
《燕京青年报》好不容易越过这个槛,可销量没能稳住,半个月后又掉了下来。
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他们没有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青年报的社长和主编看着哗哗往下掉的销量,那叫一个心如刀绞。
这些日子以来,主编每日长吁短叹,赵莉莉看着也不是滋味。她想帮忙,可是没有那个能力。她只是记者,即使每天出外勤采访,没有吸引力的新闻,也吸引不到读者。
她唯一能想到就是胡为民,她觉得只要胡为民的小说写出来,绝对能够改变他们报社目前尴尬的局面。
只是写小说不是写新闻稿,她这段时间也了解过,即使是知名作家,写一部中篇小说,创作时间都是按年计算,胡为民即使有经验,速度估计也快不到哪里去。
“唉,还是要努力啊,赵莉莉!教员他老人家说得好,妇女能顶半边天,光想着靠别人可不行!”
赵莉莉给自己加油鼓劲后,就准备收拾东西外出采访。
她刚准备动身,楼下就有邮件送上来。
“赵莉莉,有你的邮件。”
赵莉莉随手接过牛皮纸包裹的邮件,当她看到发件人姓名时,心脏狠狠抽动一下。
“是胡为民同志寄过来的,还有这个厚度,难道……”
赵莉莉抿抿嘴,心下有某种猜测。
她回到工位,用美工刀拆开邮件。映入眼帘的,是一沓厚厚的手稿。
《甜蜜蜜》,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