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地说:“弟子明白,定会用心练习,领悟其中的道理。”
时光荏苒,一休渐渐长大。13岁时,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机遇——师从东山建仁寺僧人慕喆攀学习写汉诗。慕喆攀学识渊博,对一休十分赏识,不仅倾囊相授诗歌的格律与技巧,还经常带他游历京都的名胜古迹。
一次,他们来到长门宫。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明媚,长门宫前的春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
慕喆攀看着眼前的景色,对一休说:“一休,眼前之景可有灵感?不妨赋诗一首。”
一休望着春草,沉思片刻后说道:“师父,弟子已有诗句,‘长门草色春常在,不见当年美人来’。”
慕喆攀听后,赞许地点点头:“好诗,好诗!短短两句,便将长门宫的兴衰与美人的消逝描绘得淋漓尽致,颇具韵味。”
从那以后,一休更加勤奋地创作,15岁时,他的诗作已经在京都诗坛声名远扬,许多文人雅士都以能与他交流诗歌为幸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休对佛法的追求愈发强烈。1415年,他有幸成为华叟门下的弟子。华叟的禅房布置简朴,却充满了宁静的氛围。在这里,一休与师父常常进行深入的佛法探讨。
一天,一休向华叟请教:“师父,何为真正的佛法?”
华叟微微一笑,反问:“你心中所认为的佛法又是什么?”
一休思索片刻后回答:“弟子以为,佛法是慈悲,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与关爱。”
华叟点头道:“这只是其一,佛法更是对自我内心的洞察,对世间真理的追寻,不可拘泥于表面。”
1418年,25岁的一休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听到了盲人表演的平曲《只王失宠》。那悠扬而又哀伤的曲调,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的一扇门。
他激动地跑回寺庙,见到华叟宗昙便说道:“师父,今日听到《只王失宠》,弟子联想到《云门放洞山三顿棒话》,似有所悟。”
华叟宗昙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哦?说来听听,是何领悟?”
一休将自己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一番,华叟宗昙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赐他法号“一休”,希望他能在佛法的道路上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