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驻足了几分钟后,夏红英便无奈离去,不是她不想做些什么,可是如今的她又能够做些什么呢,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只希望这混乱的秩序早点结束吧……
她再次踏上了自己的行程,继续游览这别样的京都。
现在的京都,展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时代风貌。
红砖围墙上各种宣传语应接不暇,“打倒美帝,保卫祖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物质生活也尽显质朴之态,最明显的特征是在这个时期,因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物资供应特别紧张,商品的供应仅仅依靠着计划分配。
计划经济的时代,有钱没票,根本无法生活,除非那传说中的黑市,可那并不是一般穷苦人家可以消费的起的,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还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极为朴素,服装的颜色单调得仿佛被限定在了黑白灰这三种色调之中,款式更是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二致。
食品、日用品等各类物资,无一不是凭借着票据才能购买,那些票据,犹如一把把开启物资宝库的钥匙,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
70年代各种粮票米票面票提货卷
粮票、肉票、布票、糖票、棉花票、鸡蛋票、邮票等各种票据,设计简洁,上面印着特定的面额和使用说明,当然还有那“三大件”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这种更是求而不得的稀罕东西。
当然还有许多的日常用品,比如毛巾、脸盆和牙刷等物资,需要工业票……
那时的粮票,纸张略显粗糙,颜色或淡黄或淡绿。小小的粮票上,清晰地印着不同的重量标识,从几斤到几两不等。
它们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保管着,如同珍视着无比珍贵的宝物。
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票据就是生活的保障。
夏红英在历史类电影中就看过一个电影片段,人们为了能购买几两肉,常常需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怀着满满的期待奔赴肉铺前排队。
寒风凛冽的清晨,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呵着白气,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