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卖馄饨的摊子引起了她的注意。摊主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摊位虽小,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大叔,小碗馄饨多少钱?”钱思甜走近问道。
“小碗五毛,大碗八毛,要是想加颗荷包蛋得多给一块。”摊主一边应答,一边熟练地舀着汤。
钱思甜要了一小碗,虽说有十个馄饨,但馅料少得可怜,汤也寡淡无味。她一边吃一边观察周围的摊位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脑子里不停地转着各种念头。
街上人流不息,各色人等熙熙攘攘,有提着公文包疾步而过的机关干部,有背着书包结伴而行的学生,还有身着工装的工人。
她轻轻搅动着碗里的馄饨,目光若有所思。这些都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每天按时上下班,规律作息。虽说赶集日人流量大,但毕竟一月才几天,远不如这些固定客源来得稳妥。
“小姑娘,还要再来一碗吗?”店主热情地问道,打断了她的思绪。
她摇摇头,继续品味着碗中已经有些发凉的汤水。前世经营连锁私房菜馆的经验告诉她,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总有一批消费能力较强的人群。与其做薄利多销的生意,不如精准定位这些客户。
突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煎饼!
基础款三毛一张的煎饼,热腾腾的比包子还便宜。但真正的利润点在于加料,这才是赚钱的门道。她的眼睛不自觉地亮了起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计算着什么。
蛋黄、肉松、鸡腿肉、火腿肠、鸡柳、烤肠、骨肉相连前世街边煎饼摊上,这些配料能让一张普通煎饼的价格翻上好几倍。她的唇角微微上扬,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可以从最受欢迎的几样配料开始尝试。
“老板,结账。”她站起身,将碗推到一旁。
走出店门,初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身上。她开始仔细盘算成本:煤气、锅具这些基础设施花不了多少钱,大哥钱思远是个手艺人,小推车让他帮忙打一个就成。
最大的开销是三轮车,要带着这么多东西自行车是远远不够的。她皱着眉头计算着:步行往返农场和镇上要三个小时,这样根本做不了生意。有了三轮车,二三十分钟就能到。
想到周柳宇刚还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