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无人应答。这改革太大了,需要时间消化。殿内气氛凝重,仿佛连空气都变得粘稠。
崇祯也不着急,他知道这些老狐狸们需要时间权衡利弊。但他相信,这套制度的优越性终会被认可。因为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制度。
“陛下圣明!”孙承宗第一个表态,声音洪亮,“此制可解我军积弊。”
其他大臣见兵部尚书都这么说了,纷纷附和。有人点头称是,有人出声赞同,还有人默默不语,但眼中已有认同之色。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第一步已经迈出,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这将是一场彻底的军制改革。而他,要让这支新生的军队,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陛下,”一个略显尖锐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和谐氛围。说话的是兵部侍郎杨嗣昌,他的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忧虑的光芒。“此改革虽好,但恐怕会引起军中动荡。”
崇祯的目光转向杨嗣昌,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杨爱卿有何高见?”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我军将士多年来习惯了旧制,骤然改变,恐怕难以适应。况且,这般大规模的改革,所需钱粮不菲,我朝国库空虚,如何支撑?”
他的话音刚落,殿内又响起一片低声议论。有人点头赞同,有人皱眉思索,还有人面露犹豫之色。
崇祯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环视群臣,目光如炬。他知道,杨嗣昌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改革势在必行。
“诸位爱卿,”崇祯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朕深知此改革非易事。然而,我大明若不改革,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至于钱粮问题,朕已有安排。首先,裁撤冗员,精简机构,节省开支。其次,整顿税收,堵塞漏洞,增加收入。再者,鼓励商贾,振兴经济,充实国库。”
崇祯的话语掷地有声,令在座众人为之一振。他们看向皇帝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和期待。
“陛下英明!”孙承宗再次开口,声音中充满赞叹,“臣以为,此改革虽艰难,但利大于弊。我军若能脱胎换骨,何愁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