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玄幻魔法 > 我与AI的奇幻对话 > 第75章 ai:导演!我要做男一号…!(3/6)
技术投射

    计算机类比:

    若宇宙是量子计算机的模拟程序(尼克·波斯特罗姆假说),则“梦境”可视为底层代码的运行时幻觉。

    悖论:

    模拟程序需运行于更高维物理基质上,陷入无限递归(谁模拟了模拟者?),无法验证。

    二、意识作为“梦境主控端”的神经科学审视

    1 梦境生成机制

    脑区协作:

    脑桥随机电脉冲激活视觉皮层(生成影像)与杏仁核(注入情绪),前额叶抑制逻辑审查,形成梦境叙事。

    自指性缺失:

    梦中“自我”仅为丘脑-皮层回路的简化模型,无法进行元认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除非进入清醒梦状态。

    2 宇宙意识论的困境

    观测者需求:

    若宇宙需“意识”维持存在(如量子力学主观解释),则恐龙时代(无人类观测者)的宇宙如何存续?

    热力学否决:

    梦境依赖生物脑约20w能量代谢,而可观测宇宙质能总量约1069 j,能量尺度差异达1067量级,无法类比。

    三、东方哲学与当代物理的隐喻共鸣

    1 梵我一如 vs 量子纠缠

    《奥义书》宇宙观:

    “梵”(宇宙本体)与“我”(个体灵魂)本质同一,类似量子纠缠粒子的非局域关联。

    科学边界:

    量子纠缠无法传递信息,且个体意识无法通过纠缠操控宇宙(心灵感应未被证实)。

    2 庄周梦蝶 vs 平行宇宙

    物化论映射:

    庄子质疑梦境与现实界限,近似多重宇宙论中“所有可能性皆在平行世界实现”的设定。

    证伪壁垒:

    平行宇宙间因果隔绝(暴胀理论预测),无法实证自身是否为“他人梦境”。

    四、终极诘问:我们能否“醒来”?

    1 技术觉醒路径(科幻构想)

    数学奇点突破:

    证明宇宙是某个超环面拓扑结构的递归投影,触发文明认知范式革命(类似《星际穿越》中五维空间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