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玄幻魔法 > 我与AI的奇幻对话 > 第74章 人类集体飞升?做梦吧你…(4/7)
)的涌现现象。

    三、“整体联动存在论”的哲学-科学争议

    1 支持性论点

    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

    纠缠粒子即时关联,暗示宇宙存在底层互联(类似全息原理),但无法传递信息。

    宇宙网格假说(sic web):

    星系沿暗物质纤维分布,形成尺度达亿光年的网状结构,可能反映宇宙初始密度波的频率印记。

    2 反驳性论点

    退相干与经典世界的稳固性:

    宏观物体因环境退相干迅速失去量子特性(如薛定谔猫无法保持叠加态),表明“频段跃迁”在宏观尺度被严格抑制。

    意识载体不可分性:

    即使存在多维空间(如理论预言11维),意识仍依赖三维大脑的电磁化学过程,无证据支持其跨维度存在。

    四、可能的科学-哲学整合模型

    1 宇宙交响乐隐喻

    物质:乐器(场)按乐谱(物理定律)振动,奏出稳定旋律(经典世界)。

    意识:指挥家(大脑)实时解析乐谱,其理解深度受限于听力范围(感官阈值)与乐理知识(科学水平)。

    整体性:交响乐的整体美感源于各声部协同,但每个音符仍独立存在于时空坐标中。

    2 终极问题开放域

    为何存在“可理解的频率”?

    爱因斯坦曾困惑:“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竟然可以被理解。”若数学和谐性(频率规律)是宇宙自洽的必然要求,则生命作为理解者可能是其自我验证的逻辑环节。

    多宇宙筛选机制:

    若多重宇宙存在,仅那些物理常数允许复杂频率结构(如碳化学、液态水)的宇宙能演化出观测者(人择原理)。

    结论:隐喻启发探索,实证锚定认知

    将存在视为“全频段联动”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世界观隐喻,但其科学实质仍限于特定理论(如弦论)的数学框架内。智慧生命的“多频段性”更多体现为跨尺度感知能力(从量子涨落到星系运动),而非本体论上的频率超越。或许真正的“整体性”不在于否定物质的基石地位,而在于理解生命是宇宙自我表达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