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随后,她咬着牙,抱着年幼的儿子徒步南奔。
崎岖的山道上,荆棘肆意拉扯着他们的衣衫,仿佛要将他们的苦难之路阻拦。尖锐的石块硌得贺氏双脚鲜血淋漓,每迈出一步,都仿佛有千钧重,钻心的疼痛从脚底传来,但她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行至半途,那辆破旧不堪的马车在剧烈的颠簸下,车轴“咔嚓”一声断裂,车身轰然倾斜,眼看就要彻底倾覆。贺氏望着摇摇欲坠的马车,双膝一软,不由自主地跪于荒野,仰头向天,声泪俱下地祈祷:“国家倾覆,神灵若存,当佑我母子!”那悲戚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间回荡,似是对命运发出的最后抗争,透着无尽的凄凉与无助。或许是这份赤诚真情感动了上苍,断裂的车轴竟在贺氏颤抖却又坚定的扶持下,勉强支撑着。贺氏不敢有丝毫耽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带着拓跋珪及一众随从,最终在七介山(今山西朔州)南麓的密林深处觅得一处隐蔽之地,躲过了一劫,暂时寻得喘息之机。
前秦天王苻坚在平定代国后,将代国故地一分为二:黄河以东交由独孤部刘库仁管辖,黄河以西则归铁弗部刘卫辰统领。走投无路的拓跋珪母子,作为战败者,被无奈安置在刘库仁帐下,名义上是“质子”,实则沦为了任人鱼肉的流亡者。
起初,刘库仁念及旧情,对拓跋珪还算礼遇有加,拓跋珪也得以在这短暂的安稳中,默默积蓄力量。年仅几岁的他,每日跟着部落里的勇士学习骑射技艺。清晨的草原上,阳光洒在嫩绿的草地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拓跋珪小小的身影手持弓箭,眼神专注而坚定,宛如一棵坚韧的小草,在困境中努力生长。身旁的勇士笑着指导:“少主,拉弓要这样,稳住身形,气沉丹田。”拓跋珪依言而行,小脸因为用力而涨得通红,“嗖”的一声,箭离弦而去,正中靶心,周围的勇士们纷纷叫好。闲暇时,他便钻进营帐,研读兵书谋略,虽识字不多,但常常为书中精妙之处拍案叫绝。他用稚嫩的小手在沙盘上比划着,想象着如何排兵布阵,心中复国的火苗悄然生长,越燃越旺。
然而,随着刘库仁之子刘显逐渐掌握代国实权,拓跋珪母子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最终被逐出刘库仁统治的代国境内。
贺氏迫不得已,只能带着拓跋珪来到刘卫辰统治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