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赵公公公然提出要削减赈灾银,转而拨入内廷修缮宫殿,美其名曰 “彰显皇家威严,以安民心”。此言一出,文官们群情激愤,纷纷弹劾宦官祸国殃民。苏文渊刚欲出言调停,外戚代表、国舅爷却跳了出来,以太子的名义力挺宦官主张,称当下稳定京城局势最为要紧,赈灾可从长计议,实则是想借机打压与太子作对的势力。四皇子党见机行事,暗中指使武将在朝堂外集结兵力,施压朝廷,八皇子党则在一旁奋笔疾书,罗列各方罪责,准备随时发难。
苏文渊望着这混乱的朝堂,只觉太阳穴突突直跳,他强压怒火,高声道:“诸位大人,如今灾情如火,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及时赈灾,恐生民变。内廷修缮之事,大可缓行。望诸位以江山社稷为重,莫要因一己私利误国。” 可他的声音在喧闹中显得如此微弱,各方依旧僵持不下。最终,赈灾一事不了了之,苏文渊的心却凉了半截。
回到府邸,苏文渊屏退众人,独自坐在书房,对着满架的经史子集发呆。他想起当年初入仕途,恩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文渊,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切不可随波逐流,失了本心。”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以为凭借一腔热血与满腹才学,定能扫平世间不公,成就千古伟业。可如今,面对这千疮百孔的朝堂,他深感无力。
深夜,苏文渊难以入眠,起身踱步至庭院。月光如水,洒在斑驳的石板路上,映出他孤独的身影。他思索着破局之法,深知若任由三方争斗下去,王朝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他每一次试图平衡各方势力,推行利国利民之策,都会遭到重重阻挠。文官集团嫌他不够强硬对抗宦官,宦官集团视他为眼中钉,外戚势力则认为他偏袒他人,皇子党们更是对他诸多猜忌,以为他要扶持他人上位。
几日后,边疆急报传来,外敌入侵,战火纷飞。这本是朝廷上下齐心御敌之时,可朝堂上却依旧为了谁挂帅出征、军饷如何调配争论不休。太子党举荐外戚亲信,四皇子党力推己方将领,八皇子党则主张重新选拔贤能,三方互不相让,全然不顾边疆将士的生死。苏文渊心急如焚,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若再这般拖延,国土必失。
苏文渊不顾众人反对,进宫求见闭关的皇帝。宫门前,侍卫阻拦,称皇帝有令,闭关期间不见任何人。苏文渊长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