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瑶穿梭在人群中,看着一张张兴奋的面孔,心中充满了喜悦。
她注意到,许多年轻人,包括之前和她有过交流的周学生,都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真地学习着,体验着,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萧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文化复兴的希望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她走到周学生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怎么样,感觉如何?”周学生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激动:“太棒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传统文化竟然这么有趣!”
夜幕降临,展览接近尾声。
人潮逐渐散去,大厅里恢复了平静。
萧瑶和潘岳站在大厅中央,看着空荡荡的展台,心中感慨万千。
潘岳走到萧瑶身边,递给她一杯热茶,轻声说道:“辛苦了。”萧瑶接过茶杯,笑了笑:“你也一样。”她喝了一口茶,突然想起潘岳之前递给学生的那张卡片,问道:“你那个教育改革研讨会,准备得怎么样了?”潘岳神秘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展厅门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似乎放着一个被遗忘的包裹,“不过……”他走向那个包裹,伸手欲拿,却突然停住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好像有点不对劲……”
展览接近尾声,萧瑶发现,尽管年轻人对展出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敏锐地察觉到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少得可怜。
这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家庭的熏陶,或者像今天的展览一样的偶然机会。
这就像一颗种子,在缺乏阳光雨露的土壤中艰难地萌芽,随时可能枯萎。
潘岳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和萧瑶站在展厅一角,看着最后几位观众恋恋不舍地离开。
“你看,”潘岳指着一位正在临摹书法作品的学生,“他写得很好,看得出是从小练习的。但据我所知,现在学校里书法课几乎是形同虚设。”
萧瑶点点头,眉头紧锁:“是啊,学校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学科,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根基将会越来越薄弱。” 两人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