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否存在,又在哪里。
希望的火苗刚刚燃起,却又被一盆冷水浇灭。
萧瑶决定发挥自己的记者特长,拿起笔和相机,开始四处采访,记录城市受灾的现状,并将这些图文并茂的报道发往各大报社,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大多数人对重建都持悲观态度,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萧瑶遇到的不是冷漠的拒绝,就是麻木的叹息,她像一只孤雁,在废墟中艰难地穿行,希望渺茫。
潘岳则试图召集一些有能力的人,比如工程师、建筑师、医生等等,共同参与重建工作。
但是,长期的战争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响应者寥寥无几。
潘岳看着空荡荡的会场,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一天傍晚,萧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临时搭建的住所,看到潘岳正对着地图沉思。
地图上,城市的大部分区域都被标记为红色,代表着严重受损。
潘岳抬起头,看到萧瑶憔悴的面容,心中一痛。
“还没找到愿意投资的人吗?”
萧瑶摇摇头,无力地坐了下来,“没有,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无底洞……”
突然,潘岳的目光落在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被圈起来的蓝色区域。
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萧瑶的手,“我知道了!”
萧瑶咬紧牙关,继续在废墟中奔波。
她走访了每一个可能的投资者,从富商巨贾到海外侨胞,然而回应她的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有人认为重建工程耗资巨大,风险太高;有人则担心战乱再起,投资打了水漂。
萧瑶的希望一次次被浇灭,但她不愿放弃,即使脚底磨出了水泡,她也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前行。
她坚信,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必须为这座城市,为这里的人民争取。
潘岳则将精力放在了城市的安全上。
他召集了一些退伍士兵和热心市民,组成了一支临时治安队伍。
然而,这些人缺乏训练,装备简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显得力不从心。
城市里开始出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