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受教了,不过帅使不是有捷径吗?”满朝寄禄官都需一领头羊,旧门阀出身的史嵩之一步便可临绝顶。
“你认为本府没有为相的能力吗?”史嵩之此刻展现出十足的自信心。
“不敢,帅使在荆襄的政绩天下人有目共睹。”
“哈哈,天下助力千千万,唯这一条路不要也罢,全冶功这国之大器吾等凡俗难望其项背,但赵南仲何在吾前?”史嵩之四十岁依旧不服输。
“帅使就不怕两头不讨好?”
“出身无可选,但脚下的路在本府,去私欲而谋社稷,寡贪念而忧庙堂,十载寒窗志,难不成为了苟且?做官不为家国百姓,那还不如回四明。”史嵩之饮完杯中酒,说了声有公务在身,便转身而去。
江万里望其背影,长舒了一口气,躬身一拜,十余载官场走下来的人竟如他这个初出茅庐者的志向一般,这是何等可贵啊?
“先生,可教我?”江万里高声一呼。
史嵩之未回头,摆了摆手:“教不了。”
是啊!名门出了前车之鉴,后起又有当世奇才,这种境遇言语难教,只在潜移默化,毕竟三年前他和乔行简一样还是力求主和派……
话转山东莒州。
昔年全绩走山东,领彭义斌夺下五州之地,自此山东一分为二,严实辖七州,彭义斌统十五州,名义上双方皆为金臣,实则严实投了蒙古,彭义斌归了大宋。
此后,赵官家暗立政衙,以杜范为主,吴潜为辅理治山东十五州。
杜范到任以来劝课农桑,收整山民,安置家园,使十五州各主城逐步恢复生机,人口也呈增长之势。
时过三载,山东民勤,耕者有其田,渔者有其船,樵有时,猎有春秋,织有机,贾市熙熙攘攘,在内可自足百姓生计,对外可输盐、铁、丝帛,一时间南京、河北之民竞相涌入,求一田安其舍。
赵官家在今年春也收到山东转运来第一笔秋税,对杜范大加褒扬。
时六月,赵宋朝廷以崔与之为首的百官谏言设立山东制置司,对抗蒙古,帝大悦,旨意入了山东。
莒县府衙内,彭义斌居首,左侧立杜范,右侧为吴潜,躬身迎接朝廷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