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便利了。
对于这些人口,乞塔德也有指示,这些人一开始全部转运到河仙镇,然后在那里留下一半人口,这就是四十万人,剩余的十万人迁到东印度总督辖区,十万人迁到南非总督辖区。
二十万则迁到本土。
留在河仙镇的四十万人中的一半则是为即将拿下的苏拉威西岛、帝汶岛、澳洲做准备的,对于河仙镇来说,他距离大清如此之近,可以慢慢迁徙过来,不需要一下留下这么多人口。
而在远东,在还没有签订条约之前,特鲁琴就率先登陆了海参崴和库页岛,由于将东海女真、野人女真的大酋长全部握在手里,也逼迫他们向库页岛迁徙了一些人口。
同时将一部分辽东移民也前往那里,对于人口的成分,对于现在的特鲁琴来说,什么种族、什么信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君不见后世整个远东地区几乎所有的人都讲着俄语吗?
而且,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那些加盟共和国,无一例外都对俄国抱着尊敬乃至崇敬的心情,那还是在俄国人强迫他们信仰东正教的前提下形成的,面对着更为宽容,但武力又更为强大的特鲁琴,还是面容与自己相似的特鲁琴,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服从管辖。
年底,特鲁琴终于与清廷在天津达成了条约,双方的代表也进行了签署,特鲁琴的代表自然是张恨雪。
条约的内容如下:
第一条:清国已经“剿灭”了白莲教大起义,为了宣示我大清的恩德,清廷对这些人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措施,将他们全部发配到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
当然了,他们是用船只运往东北的,而船只是特鲁琴人出的,至于具体运到哪里,黎民百姓是不知晓的。
第二条:特鲁琴帝国与大清帝国皆为姻亲之国,乾隆帝将固伦格格舒舒下嫁给特鲁琴高官张恨雪,而乞塔德为了匹配这桩婚姻,也将张恨雪收为义字,赐姓邓,改为邓恒学。
颇有诗意的张恨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浓浓儒家意味的邓恒学。
第三条:双方互相在对方国都派遣大使,并在主要城市设置领事馆。
清人对于这一套显然是懵懵懂懂,但对于特鲁琴来说,有了各地的领事馆,就能暗中或大大方方策划移民事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