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要讲究什么舒适性了,几万教徒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挤在一起运到香港再说。
船队由一艘赛音号、两艘艘巴图鲁护送,加上他们自身也携带有火炮,在经历了沙州火船事件后,相信清廷不敢再拦截他们了。
而康孝忠则带着剩下的一艘博格达、一艘赛音号、两艘巴图鲁以及魏志喜团加入到进攻归州的战役。
特鲁琴人的舰队自然轻易就击败了游弋在巴东-归州一带的清军水师,然后决定对香溪口展开攻击。
香溪口大营。
通过单筒望远镜见到特鲁琴人的战舰后,十九岁的杨遇春沉默了。
虽然才十九岁,但杨遇春身体魁伟,差不多有一米八身高,且异常壮硕,国字脸,年纪轻轻已经有了一蓬长须,粗眉大眼,眼神凌厉,令人望而生畏。
时下已经是十八世纪后期了,但杨遇春的部队全部是冷兵器部队,他不屑于清军装备的那些装填慢的火枪、火炮,而是清一色的冷兵器。
经过大小金川之役以及三年的围剿白莲教的战斗后,这支配备了一千长枪兵、一千刀盾兵、一千弓箭手的部队已经是千锤百炼了。
杨遇春擅使长枪、单刀,他手下这一千长枪兵、刀盾兵都是他亲手调教出来的,既能列阵而战,论起个人武勇也是锐不可当,加上满身的甲胄,可谓是精锐之极。
此时的三省提督额勒登保见到他的部队后曾经感叹道:“此子之兵不亚于我大清满洲八旗的巴雅喇呀”
巴雅喇,那可是满洲八旗最精锐的部队啊,以前在明末清初之际,巴雅喇除了护卫大将,干的就是冲锋陷阵的活计,可以凭着几十人就可以冲开明军的严密大阵,将大阵冲垮后,后面的骑兵再跟上,真正“无往而不胜”。
比巴雅喇还精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当然了,额勒登保没有见过明末清初的巴雅喇,此时的巴雅喇显然远不如以前了,饶是如此,那也相当可观。
杨遇春的部队一律黑盔黑甲,连打的军旗也是黑色的,虽然才不到二十岁,但经过大小金川之战、白莲教之役后,杨遇春的部队渐渐有了“杨家黑旗军”的美誉。
与处处防着武将的明国相比,清人显然要大度许多,杨遇春死后被皇帝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