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八连。
城市因财富而兴起,对于一个十八世纪的南洋殖民政权来说,税收、贸易导致了兴起。
当城市兴起后,会吸引来大批围绕着城市的主要人口进行服务的人群,大体上涵盖衣食住行娱乐诸方面。
与大清严苛的粮税相比,虽然最好的土地都被西班牙人占去了,但由于菲律宾实在太大,西班牙人又太少,故此华人依旧获得了大量的土地。
而与满清政府相比,不得不承认,西班牙人虽然依旧沉醉于封建庄园的时代,但其显然还没有形成满清那种在中国承袭了几千年、层层压榨、苛逼的税收政策。
表面上税收并不多,但架不住一层层加码,最后落到百姓头上的依旧让其喘不过气来。
还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可不是说着玩的,背后无不沉浸着百姓的血泪。
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古代,这十万雪花银的背后大量侵染着在交税、司法、贸易上的不公,这自然加剧了贫富的进一步分化。
虽然满清的文官制度远不如明代那样变态,但依旧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反而随着武官与文官平起平坐,让官僚对百姓的压榨进一步加剧。
所谓千古一帝的“永不加赋”那只是一个笑话,否则也没有后世层出不穷的起义了。
无论如何,不管有没有苛逼,围绕着有钱人的服务获得的收益依旧强于在地里刨食,于是城市就兴起了。
下南洋的华人何其多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顺利利经商、种地,大量聚集在城市附近,就好像广州城、佛山镇那样就不出奇了。
一开始,为了就近照顾码头贸易,大量的华商都在马尼拉城北面靠着巴石河的滩涂居住,随着人数越来越多,渐渐将整个马尼拉王城(西班牙人自称,意思是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建造此城)都围住了。
当然了,西班牙人不像荷兰人那样变态,让华人都留着清人的辫子,世代住在巴达维亚的华人也要改成这种装扮,来到马尼拉的华人一部分依旧保留着辫子,一部分却改成了明代的发型,西班牙人倒是听之任之。
对于岛内贸易,西班牙人除了大宗硝石、铜锭、硫磺贸易依旧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余的还是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