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万德克,乌拉尔山最南端的城堡。
达维多夫最终还是决定回援奥伦堡,并已经撤到了这里。
叛军可以慢慢围剿,但奥伦堡的失去则意味着帝国对乌拉尔河下游以及里海北端失去了控制权!
这个责任他付不起,虽然眼下镇守奥伦堡的并不是他,而是高官莱因斯多尔普,但他是军队指挥官,一下将一个师的力量全部带走,没有留下哪怕一个团的正规军怎么也说不过去。
自从彼得三世上台后,立即对境内的俄军进行了大规模改编,当然了,主要针对的是正规军。
改变完成后,最精锐的力量他编入了近卫军,一共有三个军,一个布置在拉脱维亚,另外两个全部布置在俄南一带!
沃罗涅什、察里津就是两大方面军。
剩余的军队则编入各地方部队,大致是一个省一个师的模样。
沙俄兵强马壮,领地大多处于极寒之地,也没有什么人来挑战他,一个省配置一个师足够了,再加上哥萨克和部族骑兵,完全以护卫领土安全了。
虽然地方部队的战斗力稍差一些,但都是按照彼得三世从普鲁士军官那里得到的教材进行训练的,无非是有这样几点:
注重火炮力量的前置;
注重预备部队和侧翼包抄部队的使用;
注重侦察部队;
严格的军纪。
但就是这几点已经让此时国力最薄弱的普鲁士王国已经有了强国之姿。
所谓的侧翼包抄部队,主要使用的是机动力极强的骑兵,多半以营为单位。
达维多夫是从奥伦堡出发的,大雪弥漫,虽然对于行军阻碍并不太大,但为了尽快拿下叛军,他显然不会携带重型火炮,但随行马队里的轻型火炮还是有不少的。
实际上,当他得到奥伦堡失陷的消息后已经快抵达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了,于是就在那里犹豫了几日,就是这几日让他损失了时间。
按照他与特鲁本堡的商议,在面临奥伦堡失陷的恶劣情况下,诱降叛军是最好的选择,不过特罗伊茨克的哥萨克叛军好诱降,因为他们也是说俄语的,主要的诉求无非是让所有的哥萨克都获得足够的土地,并真正享受平民的待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