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车轮的男丁系数杀掉,然后将妇孺收为己有。
还有,一旦某牧户家里的壮丁死了,其妻儿也会被壮丁的兄弟接手。
久而久之,妇孺们对于改换门庭就习惯了,丈夫、儿子惨死于敌人之手的景象不会在她们心目中存留太长时间。
说白了,无论是中原农户,还是草原妇孺,他们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
活下来。
一切其他的目标都是不切实际的,也不会多想。
现在,这两种人凑在一起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几万人、几万户,想要按照“匹配”的前提将其配在一起对于此时的人来说完全没有可能,只能尽量操作。
但也避免不了十几岁的农夫配上三十几岁的牧户壮妇,或者几十岁的老农夫配上十几岁牧户女人的。
李二娃和张老七就是其中两位。
李二娃,今年才十五岁,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男丁,徭役派到他家时,就只能让他出来了。
如同中原地带所有农民那样,李二娃长到十五岁时,也只能勉强吃饱,故此,他虽然是宁夏人,依旧瘦瘦小小的,见到外人那肯定是眼神闪烁、躲避,低眉俯首的。
不过,既然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农活上自然也是一把好手,勤劳肯干也是没有二话。
村里的十五岁农夫,除非你外貌突出,或者才气过人,是不可能在这个岁数讨上媳妇的。
一般来说,从十五岁开始,家里大小都围着他讨媳妇这件大事,辛苦劳作五年以上,等积攒了一些家财才会谈起此事。
故此,现在就拥有了一个“媳妇”,对于年仅十五岁的李二娃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幸事。
至于远离家乡,远别亲人,思乡思亲之苦,自然是有的,但肯定不浓。
海量诗词里的那些背井离乡、思念亲人的内容,只适用于骚人墨客,并不适用于农夫。
而配给李二娃的失去丈夫、儿子的蒙古女人富苏里却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三十五岁壮妇,虽然饿了许久了,但一副大身板是掩藏不住的。
见到配给自己的是一个这样的“汉子”时,富苏里掩饰不住地失望。
对于她们来说,屈服强者、敬畏强者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