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梧,这片土地乃是苏家的封地。当年,汉高祖刘邦对苏砚极为信任,将封地内的一切事宜都交由苏家自主处理。如此一来,云梧宛如一座“国中之国”,苏砚也按照后世理念进行建设与管理。
苏砚深知,若想让云梧长久繁荣,人才是关键。于是,他早年便着手建立了一座书院,取名云梧书院。书院虽没有华丽宏大的外观,但胜在环境清幽雅致。院内,几棵古老的松柏参天而立,四季常青;小径两旁,花草繁茂,芬芳四溢,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苏砚对云梧书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为了防止珍贵书籍遭到破坏、再次遗失,他利用云王府的能量收集了大量珍贵书籍,其中不乏许多早已失传的先秦文化孤本,这些书籍都存放于原本都苏家的藏书阁,其中部分书籍则被抄录,用于书院教学。
风卷起几片枯叶拍打在木格窗上,云梧书院青灰色的瓦檐下,稚嫩的读书声穿透了薄雾。
&3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34;
苏昭萱扶着斑驳的案几站起身,粗布衣袖拂过泛黄的纸页。晨光透过窗棂斜斜照在她素净的面庞上,眉间那道浅痕随着诵读声微微颤动。十六个孩子跪坐在草席上,有的攥着抄本念念有词,有的歪着脑袋偷瞄窗外掠过的麻雀。
&34;阿牛,你来说说&39;知止而后有定&39;何解?&34;
被点名的男孩涨红了脸,藏在桌下的手还攥着半块黍饼。旁边梳羊角辫的小姑娘&34;噗嗤&34;笑出声,被苏昭萱用戒尺轻轻敲了敲案角。窗外松涛阵阵,檐角铜铃叮当,混着此起彼伏的童声,倒像是某种独特的韵律。
这是苏砚定下的规矩:凡苏氏子弟,六岁便要入书院开蒙。因为此时苏明澈和苏明婉都在长安跟随苏昭临学习,苏家也没有其余子弟,因此便会选一些王府的家生子培养,平常都由外聘的教学先生讲课,苏昭萱偶尔也会传授一些知识,便于更好培养。
&34;先生,昨日您教的那首《陌上桑》&34;散学时,穿藕荷色襦裙的小姑娘怯生生扯住她衣袖,&34;我阿娘说,女子学这些诗文无用&34;
苏昭萱蹲下身,将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