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生气,就说,“好了好了,不说了,快吃饭吧!”
两人便都不再说什么,各自埋头吃饭……
师范学院的传达室门口,右边挂有一个木制信箱,信箱右边还有一块黑板。平日送来的普通信件,大都放在那个木制信箱里,带挂号的信件或是包裹,姓名都写在黑板上,等收件人知道以后,再去领取。师范学院里的老师同学,就是凭着这个木箱和这块黑板,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互通信息,寄赠物品。
每天中午饭后,都有不少人去到那里,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和物品。早些日子,何艺兵也曾经多次去那儿看过,他多么希望能收到来自双桥镇的信,看到赵蝶衣的笔迹,得知她的消息。然而,他总是失望而归。渐渐地,他的失望被师范学院里的人和事有所冲淡,他也很少再到传达室那里去了。谁知这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
蓝色的封信上,赫然写着“内蒙古自治区扎兰贝特旗乌孜塔吉木供销社”的字样。何艺兵又看了看信封的背面,见上面写着:“山与山无法相聚,人与人总会相逢”。会是谁写的呢?他迷惑地撕开封口,读了起来:
何艺兵大哥:
你好!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我在《青少年周报》上看到了你的文章《涉世敢冒三分险》,心里很激动,你对生活,对人生,和我有许多相同的感悟。三年前,因为种种原因,我永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那时,我才十四岁,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现在,我已经到镇上的供销社里上班了。工作很苦很累,但我每天还是要抽出时间,坚持到镇上的图书馆去读书看报。我知道,作为年轻人,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你比我幸运多了,还能上大学,这让我感到多么的羡慕!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跟你交个朋友,和你交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盼你回音!
远方的同龄人:郭春燕
此时,何艺兵在无限激动和喜悦之余,想起了一个多月以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自己的习作《涉世敢冒三分险》,寄给了《青少年周报》杂志社,没想到居然给刊登了。令他感到欣喜的,不是因为得到的那点稿费,而是就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并且坚定了他对自己的信心。眼前这位远方同龄人的信,又给了他莫大的欣慰和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