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尽皆治罪,伤国人之心太甚也。老臣以为,此等无心违法之众,宣示训诫可也,不宜生硬论法。”
嬴政略一沉吟,淡淡笑道:“诸位谁可背得《商君书》?”
“法家典籍,臣等不如君上精熟。”多才好学的蒙恬先应一句。
“也好,我给老国尉念几句。”嬴政一摆手,大步转悠着铿锵吟诵起来,“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行法,必使之明白易知。”略一停顿,嬴政解说道,“商君是说,国府立法行法,须得教庶民百姓听得懂,看得明。今日秦国有法在先,人人明白。若国府放纵违法言行,罚外不罚里,罚重不罚轻,百姓岂不糊涂,天下岂不糊涂?”说罢,嬴政又铿锵念诵起来,“法枉治乱。任善言多,言多国弱。任力言息,言息国强。政做民之所恶,民则守法。政做民之所乐,民则乱法。任民之所善,奸宄必多。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仁义不足治天下也!故,杀人不为暴,宽刑不为仁。”秦人特有的平直口音,每个字咬得又重又响,一如钉锤在殿堂敲打。
末了,嬴政一声粗重的叹息:“商君之道,说到底,大仁不仁。”
“我王崇尚商君,恪守秦法,老臣原本无可非议。”蒙武沉吟踌躇一句,终是鼓勇开口,“老臣只是觉得,老秦人往祭文信侯,细行也,民心也。当年,国人大举私祭武安君白起,昭襄王非但不责,反倒允准官民同祭。今日譬如当年,老臣唯愿我王念及民心,莫将国人往祭与山东士商同等论罪。老臣前议有差,本不当再言。然事关国家安危,老臣不敢不言。”
“辩驳国事,自当言无不尽,我等君臣谁也无须顾忌。”
年轻秦王笑了笑,又沉下了脸色:“老国尉前议,无差。长史前议,同样无差。若无国尉长史赶赴函谷关劝阻,本王之举,必然失之激切偏狭。事态如此一个反复,不是坏事。它使我等体味了商君对人心人性之洞察,也说明,只有法治才是治国至道。”嬴政喘息一声放缓了语调,又倏忽凝重端严起来:“然则,老国尉以文信侯比武安君,差矣!武安君白起,有功无罪,遭先祖昭襄王无由冤杀,其情可悯。国人虽是私祭,却是秉承大义之举。文信